大气环境腐蚀监测仪是评估金属结构在自然环境中腐蚀风险的核心工具,广泛应用于桥梁、输电塔、港口设施及文物保护等领域。其价值不仅在于测得准,更在于用得对。若布点不当、参数误设或维护缺失,将导致数据失真,误导防护决策。掌握
大气环境腐蚀监测仪的规范使用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锈迹可预、风险可控。

一、科学选址与安装布点
代表典型暴露环境:监测点应覆盖目标区域的主导风向、污染源(如化工厂下风向)、盐雾影响区(距海岸线不同距离)等关键位置;
避免局部干扰:远离遮挡物(如墙体、树木),确保传感器充分暴露于自然大气中;
统一安装高度:通常距地面1.5-2.0米,符合ISO9223标准,便于数据横向对比;
牢固固定:使用不锈钢支架,防止风雨晃动影响探针接触或传感器读数。
二、设备初始化与参数设置
探针匹配材质:根据被监测结构选择对应金属探针(如碳钢用于桥梁,铜用于电气设备);
校准环境传感器:使用前用标准湿度盐、气体标气对温湿度、SO?等模块进行校准;
设定采集频率:
常规监测:每小时记录1次;
高风险期(如雨季、工业排放高峰):可设为10分钟/次;
配置通信与报警阈值:绑定管理平台,设置腐蚀速率预警线(如年腐蚀量>20μm触发警报)。
三、运行期间操作规范
禁止人为触碰探针:手指油脂或汗液会加速局部腐蚀,造成数据偏差;
定期目视检查:每月查看探针是否断裂、积尘或生物附着(如海边藻类);
保持供电稳定:太阳能板定期清洁,冬季注意积雪遮挡;
避免强电磁干扰:远离高压线、大功率电机,防止信号采集失真。
四、数据管理与维护
及时导出与备份:通过云平台或本地SD卡定期下载原始数据,标注异常天气事件(如台风、沙尘暴);
探针更换周期:当腐蚀深度达初始厚度30%-50%时(通常6-24个月),需更换新探针并记录批次;
年度校验:委托计量机构对整机进行功能验证,确保长期数据可比性。